基本信息
张九辰 女 博导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电子邮件:zjc@ihns.ac.cn
通信地址:中关村东路55号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190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
071220-科学史
招生方向
中国近现代地学史

教育背景

   
学历
-- 研究生
学位
-- 博士

出版信息

主要论著

专著:

《地质学与民国社会: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

杨勤业、张九辰,《中国地学史·近现代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12(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合著:

《中华科技五千年·地理学和地质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文范等主编,《地球科学年表》,地理学卷副主编,海洋出版社,1998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22卷,第60章(1920—1949年中国地理学和地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42~1757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春秋战国》,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5~173页。

《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席龙飞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81-585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地质学部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张九辰、徐凤先,李新伟,《中国西部科学考察团专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论文:

Interior Synthetic Geography----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y,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Vol. 3, No. 2, 1992.

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地理思想之比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12(1):64~72。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观及其对地学的影响,《地学的哲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春秋战国时期兵书中的军事地理思想,《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14(3):274~279。

地球概念的形成与地理学范式的建立,(合著,第二作者),《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49~53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特色及地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16(2):174~182。

The Discovery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Groups of Synthetic Natural Disasters and Its Bas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Proceeding of IEAS'97 & IWGIS'97,Vol.II , 1997,pp.1066~1070。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海洋地理学,《中国科技史料》,1998,19(3):31~4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and Strabo's Geography,第八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1998年8月,柏林)。

中西传统地带性思想及其在近代的交融,《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

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1(6)。

中国近代地学主要学科名称的形成与演化初探,《中国科技史料》,2001,22(1):26~36。

20世纪早期西北开发的兴起及地学工作者的贡献,《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2):81~88。

中国地理学近代化过程中的理论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3):215~224。

学会在地质学近代化中的作用――对中英地质学会的比较研究,《地质学史论丛》,第4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

竺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12-122。

中国近代地质学家群体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72-78,105。

中国近代地质学学术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21(6):596-602。

近代地质学在中国成功原因试析――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例的研究,(第二作者),宋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19-227页。

地质学研究中的科学与社会――以中国近代地质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例,《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4):92-96。

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百年潮》,2004年,第10期。

近代地质学与中国社会,《自然杂志》,2004年,第6期:352-356。

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经过,《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27卷,第3期,第238-246页。

不同类型学术机构的功能及其互补性――以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领域为例,《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4卷,增刊,第25-31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双方对黑龙江流域的合作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66-68页。

中苏合作开发橡胶资源始末,《百年潮》,2006年,第6期,第37-41页。

“大跃进”中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4):343-354。

开发西北热潮中的边疆矿产资源调查——以“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为例的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增刊:13-22。

20世纪中国学者对西部地区的资源考察,《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商务印书馆,2007年,220-239页。

20世纪20-30年代的西北区域地质调查,《中国地质教育》,2008,1:46-52。

‘Red and Expert’: Chinese Glaciology during the Mao Tse-tung Period (1958-1976), Geology and Religion: A History of Harmony and Hostility, GSL Special Publications, Edited by M Kolbl-Ebert, March, 2009.

从十年规划到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北地区综合考察,《地质学史论丛》第五集,地质出版社,2009年,第135-143页。

首次国际地球物理年与一个中国的原则,《科学文化评论》,2009,6(6):69-81(合著,第一作者)。

从动力到能源: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的兴起,《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29(2):166-176.

竺可桢的地学思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体制,秦大河主编,《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文集》,气象出版社,2010年,第112-128页。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ed. Roger D. Launius, et al. Globalizing Polar Science, 2010, Palgrave Macmillan, pp.143-155(合著,第二作者)。

Mineral Resources Survey on the Chinese Borderlands: The Sino-Swedish Scientific Expedition(1920s and 30’s), ed. J.E. Ortiz, O Puche, I.Rabano and L.F.Mazadieho, History of Research in Mineral Resources, Cuadernos del Museo Geominero, B. Madrid, pp.307-314.

学者本色:冰川学家、地理学家施雅风,《科学文化评论》,2011,8(1):108-118.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工程研究》,2011,3(2):196-20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任务”与“学科”关系的讨论:以中科院组织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33):32-38.

Sino-Soviet Cooperation in Natural Resources Survey: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Academies,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 No.1, 20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批判与学科重建:以地理学为例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4期),第60-65页。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编制与国际反响的科学社会史考察,靳润成主编,《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10-115页(第一作者,合作者黄荣光)。

国际地质学史研究现状及其趋势的初步认识,《地质学史论丛》第6集,地质出版社,2014年。

从文献整理到实地探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新疆地质的认识与研究,荣新江、朱玉麒主编,《西域考古·实地·语言研究新视野——黄文弼与中瑞西部科学考察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12,第577-586

科学史事的时代解读:对中国地质学史的案例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341):74-87.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Transfe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Geology(1916-1945), Annual Record, 2016No.47,2015.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CHEN Baoguo, ZHANG Jiuchen, YANG Mengm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vol.90, No.4, 2016.pp.1516-1534.

抗日战争前后地质学知识的普及,《自然科学研究》,2016352):227-236.

Social Functions of Historical Studies of Chinese Geology, W. Mayer, R.M. Clary, L.F. Azuela et al. eds., History of Geoscience: Celebrating 50 Years of INHIGEO,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Series, 2017vol. 442. pp.333-339.

新中国成立初期策划的两部大型科学丛书及其命运,许小峰主编,《气象科学技术的历史探索》,气象出版社,20172月,第212-218页。

地质专业期刊的“第一推动”:丁文江的贡献,《泰兴历史文化》,2017年,第2期,总第19期,第36-41页。

How Modern Geology Was Published: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Geological Journals,1919 to 1949, Historia Scientiarum, 2018, 27(3): 283-299.

Jiuchen Zhang, Feklova T. Yu, Soviet Scientists in Chinese Institutes: A Historical Stud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Academies of Sciences in 1950s, Endeavour, 2018,42(1):17-26.SCI

“Tasks” versus “Disciplines”: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s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21: 123-139.

基础科学研究:基于概念的历史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19年第2期,第127-139页。

大庆油田60年: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迹,《中国经济周刊》,2019,20期,第34-37页。浦庆余,张九辰。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ilot Site f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Geoscience during China’s Early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NOTES AND RECORDS 。第一作者,2021,75(1): 91-109



口述史论文:

陈梦熊院士访谈录,《中国科技史料》,2001,22(4):305-315。

漫忆民国时期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6期:35-39。

希夏邦马峰考察与“北京科学讨论会”——施雅风院士访谈录,《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28(2):165-172。

An Interview with David Oldroyd,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 (INHIGEO) Newsletter, No.41, 2009.

我所接触的苏联专家——陈梦熊访谈,《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32(2)。

An Interview with Yusheng Zhai(翟裕生),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 (INHIGEO) Newsletter, No.44, 2011. (合著,第一作者)

口述史著作:

《施雅风口述自传》(施雅风口述张九辰访问整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指导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

《地震群众测报工作初探(1966-1979)》,周玉凤,硕士学位论文。



译文:

南怀仁对中国地理学和制图学的贡献,《南怀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7~170页。



书评:

地质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华读书报》,2002,7,24。

地质学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中华读书报》,2006年12月13日13版。

盖亚:地球认识史的新解说――《地球探赜索隐录》评介,《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26(2):255-263。

指导学生

已指导学生

周玉凤  硕士研究生  071220-科学史  

现指导学生

李卫康  硕士研究生  071220-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