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周天军,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平流层—对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国际计划(SPAR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委员、“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国际计划(CLIVAR)/“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联合季风委员会委员   、CLIVAR“年代际变率和可预报性”工作组委员、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全球季风模拟比较计划”(GMMIP)共同主席、牛津研究百科全书气候科学卷顾问委员会委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一工作组第五次和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等 。

任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副主编等。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科技先导专项项目、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成果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2014-2020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8-2020连续入选Web of Science、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 。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研究。

招生信息

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季风变率和东亚气候变化研究方向,本年度计划招收:硕士生2人,博士生2人

招生专业
070601-气象学
招生方向
气候模拟
海气相互作用
亚澳季风变率和东亚气候变化

教育背景

   
学历

  • 1996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学专业,博士。 

  •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气候学专业,硕士。 

  • 1987年9月-1991年7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学士

学位

理学博士

主要履历

工作经历

国际合作

国际学术任职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AR6)主要作者,2018-2021年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委员,2017年—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平流层-对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计划SPARC科学指导委员会SSG委员,2015年—
  • WCRP“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国际计划(CLIVAR)/“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联合季风委员会委员,2015年—
  • WCRP “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资料与评估委员会GDAP委员,2011—2019年
  • WCRP "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 (CLIVAR)国际计划“年代际变率和可预报性”工作组(DCVP)委员,2015年—
  • WCRP “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CLIVAR)亚澳季风委员会AAMP,2009-2012年任委员,2013-2014年任共同主席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AR5)主要作者,2009-2013年
  •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副主编,2016年—
  •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Society(QJRMS)编委, 2014—2019年
  • 韩国Asian-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编委,2011—2019年
  • 美国气象学会Journal of ClimateAssociated Editor,2016—2019年
  • 牛津研究科学百科全书气候科学卷(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limate Science)顾问委员会委员(Advisory Editor),2014年—
  • 国际Belmont Forum 和 JPI联合气候研究基金,国际评审专家组(PoE)成员,2015-2016年
  •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全球季风模拟比较计划”GMMIP,联合主席,2015-2021年

国内学术任职

  • 中国气象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
  •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FE秘书长,2014-2018年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国委员会(WCRP-CNC)委员,2014年—
  • 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中国委员会(GEWEX-CNC)委员, 2014年—
  • “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IAMAS-CNC)委员,2007年—
  • 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气候学委员会委员、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IIASA和贝尔蒙特论坛等国际组织咨询专家组”成员,2015年—
  • 《气象学报》常务编委,2011年—
  • 大气科学》常务编委,2008年—
  •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编委,2009年—
  • 高原气象》编委,2016年—
  • 气象科学》编委,2016年—
  •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编委,2017年—
  • Science Bulletin 副主编, 2018年—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主编,2019年—。

教授课程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讨论课
全球变化科学引论

出版信息


发表文章和论著参见学术网页:

http://iap.cas.cn/gb/skjs/xrld/

https://publons.com/researcher/1461570/tianjun-zhou/


主要学术贡献

  1. 针对东亚夏季风变化问题,揭示了自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成分变化的贡献和作用的物理机理,指出自然的内部变率是198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因素,人为气溶胶令季风环流减弱、温室气体令季风环流增强,并从动力和热力机理上提供机制解释;从海气相互作用的机理上证明了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全球季风变化的关联。在季风研究方向,有18篇论文SCI单篇引用率在100次以上,24篇论文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AR5)引用  。在国际上主持发起“全球季风模拟比较计划”(GMMIP),来自14个国家的21个模拟中心参加,是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实施20年来第一次批准由中国学者主导发起的科学计划,推动了季风模拟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  。
  2. 针对全球大洋海温的变化原因及其气候影响问题,提出了印度洋海温长期变化的两种机制,证明其年代际振荡来自太平洋年代际模态(PDV)的遥强迫作用,长期变暖趋势来自人为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并受人为气溶胶排放作用抑制  。针对亚洲季风预估的不确定性问题,从大气热力响应和印太海温变化动力强迫的角度,诠释了造成季风环流和降水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原因  。成果在GRL等期刊发表,被Nature Climate Change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以"Monsoon Uncertainties"为题报道,回答了困扰国际气候学界的季风预估不确定性机理问题 。
  3. 围绕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和预估问题,系统开展季风区降水和极端事件的模拟归因和预估研究,发现《巴黎协定》所提出的1.5℃和2℃温升目标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与温升幅度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东亚季风区极端温度事件、非洲气候脆弱区破记录热浪事件等在1.5℃温升目标下的发生风险和2℃温升目标相比明显降低,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mate, Earth's Future等期刊发表,产生广泛影响力。
  4. 论文被SCI引用17000余次, Web of Science H-index 70。论文有24篇被IPCC AR5引用、64篇被IPCC AR6引用(第一/通信作者39篇)。合作出版编著4部(英文2 部,中文2部)、译著2 部。2014-2020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8-2021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地球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由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