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陶玉强  男  硕导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电子邮件: yqtao@niglas.ac.cn
通信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
邮政编码: 210008

研究领域

​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包括: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地球化学过程、来源及沉积记录,湖泊复合污染(富营养化、气候变化、有机物污染及重金属污染)

研究成果

获得了2017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优秀会员、首批会员。目前已发表27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环境领域主流刊物发表17SCI论文(3Environ. Sci. Technol., 4Water Res., 1J. Agri. Food Chem., 8篇论文IF > 6.0, 单篇论文平均IF5.20)。总被他引508次,被SCI他引450次,单篇最高他引96次。撰写的咨询报告(《中科院专家关于太湖水源地有毒有机污染物生态风险现状的分析及防治对策》)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代表性研究

(1)系统研究了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将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百日及百年时间尺度)下有机污染物的锁定效应研究(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Water Res., 2008)以及有机污染物对陆生植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 Agric. Food Chem., 2008);自主研发了可仿生的乙酸纤维素-亚油酸半渗透膜被动采样装置(国家发明专利ZL201210427132.3和实用新型专利ZL201220567108.5),在国际上首次将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于预测POPs对水生植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Environ. Sci. Technol., 2015);在国际上率先将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于土壤介质(Water Res., 2008; J. Agric. Food Chem., 2008;Environ. Pollut., 2009),拓展了被动采样技术的应用领域,为生物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2)定量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根-茎叶系统的富集、传输及其作用机理,发现污染物的溶解度及疏水性在此传输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nviron. Sci. Technol., 2009); 系统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及磷肥对污染土壤中砷的释放、形态变化及其被植物吸收和传输的影响 (Chemosphere, 2006)。

(3)在国际上首次探讨了不同性质及生物功能的金属离子、营养盐对活体蓝藻及其残体吸附及吸收不同性质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及氯酚)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理,发现金属离子与多环芳烃之间的阳离子-pi作用、金属离子-氯酚络合作用可促进蓝藻对多环芳烃及氯酚的吸附及吸收,且不同性质及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对蓝藻吸附及吸收多环芳烃及氯酚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理均不同 (Water Res., 2012; J. Hard. Mater., 2013; J. Environ. Qual., 2014; Chemosphere, 2015);重金属离子还可以改变溶液中溶解有机质的性质,改变自由溶解态多环芳烃的浓度,进而影响蓝藻对多环芳烃的富集;

(4)首次定量阐明了机动车排放、燃煤、航运及石油泄漏等对太湖水源地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的贡献,借助仿生被动采样技术及多环芳烃赋存形态、毒性当量等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多环芳烃对太湖水源地的潜在危害(J. Environ. Monitor., 2010);

(5)通过对受西风及印度季风共同影响的青藏高原西部与南部表层土壤及兹格塘错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空间分布、来源及沉积记录的研究,首次发现残留的工业六六六通过冷浓缩效应再分配是该区域六六六的主要来源,而通过印度季风的长距离迁移是DDX类农药的主要来源;农药的性质是导致其在青藏高原西部与南部空间分布及来源差异的主要原因(Environ. Sci. Pollut. Res., 2013);

(6)建立了适合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浮游生物富集POPs的生物富集模型,通过对IPCC不同模型及气候排放情景及南京市历史气温和降雨资料的收集,建立了生物富集-气候变化耦合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2013-2015年南京玄武湖浮游生物网中多环芳烃的生物富集及传输研究,通过与IPCC的模型和排放情景比对了2050,2080和2100年的结果,再次验证了此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将此模型成果用于玄武湖2020-2100浮游生物网多环芳烃生物富集及传输的预测。气候变暖导致所有多环芳烃生物富集因子降低。多环芳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多数多环芳烃的生物放大因子随气候变暖升高,少数多环芳烃出现降低的现象;

(7)在国际上较早探讨了物候学与HOCs生物富集的关系,率先发现藻类及浮游动物对HOCs的富集与物候学密切相关, 利用区域气候模型预测了气候变暖引起的物候学变化对藻类及浮游动物富集HOCs的影响;建立了区域气候变化-浮游生物富集耦合模型,首次预测了HOCs在浮游生物网中富集与传递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8)提出了富营养化对HOCs环境过程间接影响的概念,为“生物泵”理论提供了重要补充;


(9)首次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水溶液中形成的阳离子作用。

招生信息

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环境工程及自然地理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含免试推荐生),要求人品好,为人踏实,需有一定的化学基础,有污染物研究经历者及对科研有兴趣者优先考虑。

招生专业
083001-环境科学
招生方向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生物有效性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富营养化及气候变化复合作用
环境污染化学

教育背景

2004-09--2009-0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博士
2000-09--2004-07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学士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2013-01~现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9-07~2012-1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8-05~2008-10,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助理
社会兼职
2008-05-01-2008-10-31,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助理

教授课程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

专利与奖励

获得了2017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优秀会员、首批会员。​撰写的咨询报告(《中科院专家关于太湖水源地有毒有机污染物生态风险现状的分析及防治对策》)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奖励信息
(1)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特等奖, 省级, 2017
(2)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特等奖, 院级, 2015
(3) 江苏省海洋与湖沼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库), 特等奖, 其他, 2013
(4)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等奖, 院级, 2011
(5)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特等奖, 院级, 2009
专利成果
( 1 ) 一种新型水生植物脂-乙酸纤维素复合半渗透膜的制备工具以及应用其的仿生被动采样装置, 实用新型, 2013,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12 2 0567108.5
( 2 ) 水生植物脂-乙酸纤维素复合半渗透膜仿生被动采样装置, 发明, 2017,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1210427132.3
( 3 ) 水生植物脂-乙酸纤维素复合半渗透膜仿生被动采样装置, 发明, 2015,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210427132.3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
( 1 ) 太湖蓝藻水华对多环芳烃赋存、生物富集及食物链传递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41471400), 主持, 国家级, 2015-01--2018-12
( 2 ) 蓝藻水华对太湖梅梁湾多环芳烃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BK20141514), 主持, 省级, 2014-07--2017-06
( 3 )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专项基金, 主持, 部委级, 2012-01--2015-12
( 4 ) 中国湖泊沉积物底质调查, 参与, 国家级, 2014-01--2018-12
( 5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典型湖泊有毒有害化学品和水环境调查第三课题, 主持, 国家级, 2015-04--2019-04
( 6 )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主持, 省级, 2017-07--2020-06
参与会议
(1)气候变化及富营养化对湖泊多环芳烃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会   2018-04-25

指导学生

已指导学生

李珊英  博士研究生  070501-自然地理学  

现指导学生

吴子范  硕士研究生  085229-环境工程